2007年1月3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五版:面孔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浙江省艾滋病报道媒体培训师徐凤兰
防“艾”,除了感动,还要有责任感地行动
本报记者 陈卓 文/摄

  她是学校十佳教师、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也是不少省部级课题项目研究的参与者、浙江传媒学院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同时,她还是去年我省惟一两位参加“国际艾滋病大会全球记者高层培训班”的人员之一,也是目前浙江省两名艾滋病报道媒体培训师之一。
  她叫徐凤兰,浙江传媒学院原新闻传播系副主任。
  对于如何正确认识艾滋病,如何使媒体有社会责任感地进行报道,她愿意且努力着直面自己并帮助媒体自省,只为,让更多的人更科学地看待艾滋病。

  一次难得的培训
  2006年夏季,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和国艾办中英艾滋病策略支持项目办公室,给浙江传媒学院发来邀请函,邀请相关人员参加“2006年国际艾滋病大会全球记者高层培训班”(以下简称培训班)的活动。
  徐凤兰作为全省的两名代表之一,参加了这次机会非常难得的培训。她觉得这个机会来得足够惊喜,也格外珍惜。
  这次培训,是为增进中国媒体工作者对艾滋病的了解,加强艾滋病报道的力度,促进与国外媒体工作者的业务交流。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由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和全国新闻学基金会共同主办的活动,得到了国艾办中英艾滋病策略支持项目和盖茨基金会的资助。
  培训开始于8月,历时10余天,先后在中国北京和加拿大多伦多举行。
  “这次经历,让我对艾滋病、也对自己再一次有了不同的认识。说实话,之前我对艾滋病有一些了解,但并不深入。这次的活动让我在学习了大量这方面知识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身上和以往一些媒体报道的问题。”徐凤兰感觉担子不轻。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希光的“世界艾滋病大会新闻热点”、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的“与中国有关的艾滋病报道选题”、新华社资深记者熊蕾的“参加国际会议报道者应具备的知识和素养”,以及来自国家计生委、哈佛大学、拜耳集团等公共卫生领域相关专家的课程,都是为中国学员量身定做的。
  徐凤兰发现,这些对于中国记者报道公共卫生问题、确立富有新闻价值的选题提供了极大帮助。
  
  防艾需要责任感
  那些上课的专家教授,不仅在课题上紧贴主题,同时也身体力行着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平等对视与和谐相处。
  当时,两位疾控中心的医务人员的举动,让徐凤兰惊叹,而后反思。
  两位年轻的医务人员本完全可以住同一间房间,但她们坚持每人分别和同来参加此次活动的一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住同一间房间。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同吃同住,对她们来说,是对艾滋病科学理解的最佳注脚。
  “换作是我,可以做到吗?”
  “这种真情和责任感,也是媒体在报道此类新闻时必须的。”
  “如果媒体的工作人员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从心底里接受,那么,受众看到的报道又会是怎样的?”
  徐凤兰不仅从课堂上学习到了很多,也能从整个活动的不少细节感受真情。“只觉得自己一直在被感动着。”回来后,她非常愿意和周围的人分享这些感受。
  第三天,培训班的全体学员奔赴加拿大多伦多市,与国际上知名的艾滋病领域专家进行面对面地交流。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诉说,中国政府官员的提醒,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国际艾滋病协会主席、公共卫生专家的报告……高水平的培训内容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在向全球新闻界发出呼吁——抗击公共卫生危机期待新闻媒体的专业参与。徐凤兰和全球记者高层培训班的40多位中国同学穿梭于新闻发布会,采访专家、患者、市民、政府官员和非政府组织代表,获益匪浅。
  
  公共卫生事件的媒介应对
  参加培训班前后,徐凤兰正在申请一个科研项目,题目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媒介应对》。
  当时要研究这个课题,是源于徐凤兰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理解转变。
  “这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从 ‘艾滋病’到‘非典’,这些重大或者突发的疾病在当今中国已经突破了作为一种‘疾病’的影响方式,变成了‘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徐凤兰认为,媒介在报道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将直接影响到其报道应对策略。
  徐凤兰选择研究的突破口,正是我国目前比较重大的“艾滋病防治”等公共卫生事件,研究方向是媒介职责与媒介公信力。
  “我非常荣幸能和那么多优秀的人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项目参与者杨松,是浙江传媒学院的学生,多次进入艾滋病疫区进行社会调查,2005年暑期还带领一支大学生队伍去河南艾滋病高发区的小学进行义务支教。同年11月16日,他出版23万多字的专著《“艾”情紧急——来自艾滋病高发区的调查报告》一书,近300家报刊、网络、广播电视媒体对他深入艾滋病疫区进行社会调查及实地采访的经历进行了报道或转载。他本人也获得了浙江省五四青年奖章。
  “他深入调查的责任感和刻苦,给不少始终旁观且‘谈艾色变’的人是生动的一堂课,对我的触动也相当的大。”徐凤兰从他身上接收到了不少极有价值的信息,从数据到理念。
  通过这次调查,课题组发现,传媒业对艾滋病问题的报道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有正面影响也包括不少负面影响。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事件,正是媒体吸引眼球、扩大影响、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的最佳题材。而有些带着有色眼镜的报道,在国内广泛传播,并愈演愈烈。
  课题组一致认为,如何使传媒在对艾滋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中能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环境,是这次研究的重中之重。
  该项目的参与者周玉兰同是浙江传媒学院的教师,经历了“中国艾滋病报道媒体师资培训”,也积累起较全面的类似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知识和观念。徐凤兰和周玉兰两人,目前被省卫生厅确认为浙江省艾滋病报道媒体培训师。“我们希望,在对传媒业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后,尽力梳理出如何使传媒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产生更多、更好的影响。”目前,该项目已经立项。